top of page

※資料來源:台灣文學館、文化部,統計1990年至2022年出版至其他國家的書籍。台灣為國內出版社翻譯成外文的書籍。

蕭瑋萱的《成為怪物以前》成為首部選入坎城影展 Shoot the Book! Cannes 的台灣小說。

 

同時間,全美規模最大的洛杉磯時報書展上也有台灣的身影。作家陳思宏受邀參與書展的文學講座,與美國作家、讀者對談,是第一位登上洛杉磯時報書展舞台的台灣作家。他的長篇小說《鬼地方》自去年發行英譯版後即入選紐約時報書單,他也在美國展開巡迴講座,廣受美國讀者歡迎。

 

除了上述作品,還有更多優秀的台灣書籍在國外嶄露頭角。從台灣文學館與文化部資料統計出,自1990年至2022年,共有至少1473本書外譯到超過35個國家。如吳明益《複眼人》或李昂《殺夫》等,都被翻譯成德文、法文、義大利文等10國以上語言,以多元的面貌呈現在世界各地讀者的眼前。

🇯🇵日本

🇵🇱波蘭

🇬🇧英國

🇹🇭泰國

🇹🇭泰國

​🇬🇧英國

🇵🇱波蘭

🇻🇳越南

🇻🇳越南

🇯🇵日本

🇳🇱荷蘭

🇬🇧英國

🇮🇹義大利

🇵🇱波蘭

🇨🇿捷克

🇨🇿捷克

🇨🇿捷克

🇯🇵日本

🇯🇵日本

🇯🇵日本

🇺🇸美國

🇯🇵日本

🇯🇵日本

🇫🇷法國

🏴󠁧󠁢󠁳󠁣󠁴󠁿蘇格蘭

🇹🇭泰國

🇯🇵日本

🇨🇿捷克

🇮🇹義大利

🇵🇱波蘭

飄洋過海的書香:
台灣外譯書籍大盤點

將游標移至發亮的書籍封面,

一起來看他們出版到特定國家的樣子!

點擊發亮的書籍封面,

一起來看他們出版到特定國家的樣子!

打開外譯之門:台灣外譯政策的沿革

書籍外譯不只是語言的轉換,也是跨文化的交流工具。1990年起,政府開始推行外譯政策。如下圖所示,歷經30多年來外譯的負責機關與政策歷經多次變遷,才得以形塑出當今台灣作品在世界各地發光發熱的多元樣貌。

外譯本的誕生:公私協力推外譯

現今負責台灣書籍外譯的官方推手為文化內容策進院(以下簡稱文策院)。光磊版權公司版權經理(Books from Taiwan 版權總監)劉孟穎認為,台灣圖書版權推廣計畫(Books from Taiwan,以下簡稱 BFT)的角色,好比國內外版權交易的溝通橋樑。

​官方外譯流程

​民間外譯流程

外譯路線的轉變

台灣早年外譯偏向學院內進行學術與文學翻譯,近年外譯文類逐漸多元、跨部門分工也越細。以政府部門為例,台灣文學館著重於學術路線,除了增加台灣作品的國際能見度,也定期與國外機構合辦譯者工作坊,協助培養譯者、整合譯者人脈。

 

文策院BFT計畫則負責接軌國外市場,進行前期英文試譯內容產出與海外推廣。光磊版權專案負責人劉孟穎表示,BFT走商業化路線,希望能強化國內商業版權輸出,將書推廣給國外的大眾讀者,因此每屆都會盡量兼顧不同類型,選書包羅萬象,文學書、漫畫、實用書、童書皆有。

 

從2012年開始負責版權經銷至今,對於外譯市場的趨勢變化,博達著作權代理公司謝孟穎觀察,近年波隆那插畫大獎不少台灣創作者入選、越多台灣創作者被國際認可,以及國際情勢的演變,帶動許多國外出版社對台灣出版好奇;而在國內無論是政府或媒體,近年也越多人關注書籍外譯。

 

不過,要受到國外出版社的重視,謝孟穎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故事」本身。他以參與波隆納書展為例,出版人在3、4天內,每天都聽各國編輯、版權經理說書,一天下來至少聽十幾本。「什麼書讓你印象深刻?」他反問,其實故事內容好不好,想傳達什麼訊息,才是關鍵。

外譯路漫漫 當前挑戰及突破之道

從歷年文化部〈台灣出版產業調查報告〉及文策院〈台灣內容產業調查報告〉可以觀察到,國內出版業者銷售版權至其他國家的比例逐年增加,2020年已有近七成圖書出版業者將圖書版權授權至其他國家或地區。

 

然而,政府及出版社在推行外譯作品的過程中,也面臨一系列挑戰。

 

根據文策院全球市場處處長王詠怡的觀察,國內出版社多傾向投資本土市場,相較於其他國家,負責海外版權推廣及銷售人才較少。

 

同時,外譯作品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時間成本,使中小型出版社不易涉足海外版權銷售市場,也難以建立長期穩定的人脈。

 

此外,專業譯者的數量也是影響外譯的因素。劉孟穎指出,儘管台灣擁有眾多出色的譯者,但有能力翻譯文學作品並與出版社合作的卻是少數。當優秀的作品無法被精確翻譯時,便會失去被國外出版社注意的機會。

 

而國外譯者則可能面臨補助金不足的問題。新井一二三表示,雖然文化部提供外譯補助,但補助金僅能以出版社名義申請,而翻譯費全由出版社分配。譯者可收取的經費比例約為補助金的6%。

 

然而,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除了查找資料外,還經常需進行實地考察或親自與作者交流。因此,他認為若海外譯者也能自行申請補助金,將對翻譯的成果產出有更大幫助。

 

最後,作品的多元性也是推行出版外譯的另一個困境。文策院提及,多數作者普遍難以持續創作並產出新作品,導致國外出版社無法長期推廣或創造新話題。使得台灣的作品在國際上相對難以形成影響力。

 

謝孟穎指出,台灣的原創出版量仍有提升的空間。因此需要以更多高品質和具代表性的作品來突破國際市場。

 

劉孟穎也說道:「當你的創作量更豐沛之後,好作品就會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好,然後他們買的量也會越來越多。」

2.請分享你觀察到的各國讀者喜好、外譯市場差異?

:歐洲目前賣比較好的書籍以小說為主,通常是文學書會先外譯出去,然後才是推理小說。

 

不過最近台灣漫畫在歐洲賣得很好,尤其是法國和義大利,蠻多間出版社在買台灣漫畫的。

 

因為近期日本漫畫在歐洲盛行,漫畫市場正在打開,所以他們會嘗試各式各樣的漫畫風格,除了日漫之外,台灣的漫畫好像也不錯,就會一起買版權這樣。

 

亞洲的話,這幾年日本、韓國、越南和泰國都有在找BL小說和漫畫,尤其泰國讀者特別喜愛。

 

越南的話,內容不能太露骨,畢竟他們因為政策關係,無法寫得太明示,他們會比較喜歡輕鬆一點的BL。前陣子每日青菜《Day Off》這本可愛輕鬆的漫畫,書展上也賣得還不錯。

 

日本的翻譯書數量會是這幾個國家最少的,甚至連英文翻譯書都沒有像其他國家這麼多。他們對於台灣書籍的接受,通常是對台灣友善行為的延伸。

 

他們會喜歡比較多點台灣文化意涵、台日相關的東西,所以日本的選書風格其實跟其他國家差很多。

 

韓國跟日本相反,台灣書籍外譯至韓國,可能是所有國家裡面最容易進去的一個市場。

 

他們對台灣書的接受度高、譯者多,優秀的版權代理也很多,所以他們會非常固定的來關注台灣的書,然後幫助台灣的書在當地市場賣出,之前各類型書籍都賣蠻好的。

光磊版權公司版權經理

劉孟穎

:日本很多人開始對台灣有興趣,大概是2011年以後的事情。

 

當年日本東北發生大地震,從台灣送給日本的支援捐款非常多,那時開始很多日本人就非常感謝台灣人幫助。這些對台灣社會與文化感興趣的人,會想知道台灣發生的事情。

 

那時恰好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出版,小說從小朋友的觀點看世界,對每個國家的人來講比較容易看懂,是很有意思的一本書。今年開始〈天橋上的魔術師〉收錄在日本高中教科書,是很厲害的事情。

 

另一本是《來自清水的孩子》,用漫畫描繪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蔡坤霖的故事,出版後受到注目也很大。

 

雖然台灣的近現代史,很多日本人都會去看,但因為非常複雜。不過像剛才用漫畫講較難的台灣歷史,比較容易理解,所以日本很多媒體都有介紹。

日文譯者

新井一二三

3.在買賣版權時,遇到令你印象深刻的事?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周見信的《小朱鸝》(2018),那是我們公司第一本授權到巴西的書。

 

當時有一位德國的作者經紀公司來到台灣,她雖然是德國人,但也接觸許多西文和葡文的出版社。

 

博達就向她推薦了這本書,她一聽很喜歡,甚至後續主管還陪同她到了花蓮、台東遊覽。

 

當她回國後過了一陣子,我們就收到了這一巴西出版社想出版這一本書的訊息。也許是因為她看過台灣的風景,對於故事又有感受,回去跟國內推薦時也就更生動、投入!

書末介紹了許多花蓮景點,像是金針花田、石梯坪。

 

巴西出版社在出版時收錄了原版的花蓮風景介紹,我原本以為對他們來說,這些內容離他們很遠,可能會想移除,可是他們竟然全部保留了,因為他們也想讓巴西孩子認識有這樣的地方存在。

博達著作權代理公司經理謝孟穎

:關於台灣心理勵志書籍在亞洲反映還不錯,一開始完全沒想到會外譯。

 

我想是因為寶瓶編輯其相較他出版社取向不同,我們經手大量本土書,所以平常習慣在網路上尋找新題材。

我一直對於「人為什麼會長成這個樣子?」感興趣,也會回頭看原生家庭。

 

某次我看到陳鴻彬心理師寫原生家庭的問題,就覺得還蠻有共鳴的。於是找他寫了《鋼索上的家庭:以愛,療癒父母帶來的傷》(2016),當時首刷3000本後又印了4次,數量非常驚人,也是首位本土心理師書籍大賣。

 

我就想,也許這塊是書市需要的,跟我同類型的人也會有那樣的困惑,我們如何處去處理自己的內在問題?

隔年1月,周慕姿《情緒勒索》(2017)出版。本來覺得春節出版是淡季,但社長看博客來即時榜,它一直跑很前面。

 

後來都會回想,為什麼可以賣得這麼好,因為這四個字打中了很多人心裡的痛楚。

 

什麼樣的痛楚呢?

 

在華人文化裡,我們對彼此的關係界限不明確,且總是會加諸許多的期待,而當一方無法達成期待時,另一方極容易以言語來情緒勒索對方。

 

而被情緒勒索的一方,萬般煎熬且覺得是自己的錯,但經由這本書,許多人理解原來自己是深陷在情緒勒索裡,無法動彈,再加上作者文筆一針見血,這本書幾乎到最高點。

過去台灣心理勵志類書籍,大部分是給專業人士看的國外翻譯書,論述與理論居多。

 

直到《情緒勒索》大紅後,其他出版社也開始去請台灣醫師來撰寫本土的心理類書,我覺得越來越多人關注也是好的。

寶瓶文化

副總編輯

張純玲

4.當一本書外譯至國外,書封重新設計,就書封而言,你有觀察到哪些特色嗎?

:一般來說,歐美無論是成人書或童書,他們會比較喜歡色彩濃豔鮮豔、更絢麗。亞洲每個國家不太一樣,但顏色相較歐美偏素雅淡一些。

博達著作權

代理公司經理

謝孟穎

跨越界限:台灣出版外譯未來展望

回顧從1990年代起,政府與民間出版產業相繼投入出版外譯,至今已超過30年。為本土書籍打開通往國際舞台的大門,也讓更多人認識台灣。

謝孟穎表示,如果有越來越多出版社和編輯在書籍尚未出版前便開始思考海外市場的潛力。他認為,當作家意識到作品不僅局限於台灣讀者,未來有機會接觸到世界各地的受眾時,也會在創作過程留心思考,這些改變都為書籍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儘管台灣書籍遠渡重洋的旅途上仍充滿各種考驗,但隨著政府以及出版產業更多的重視與推廣,台灣也將慢慢建構自己的外譯版圖。

就讓我們好好期待,未來還有哪些有趣精采的作品能跨越語言與文化,踏上異國的土地吧!

一本書的旅行,

版權經理人、編輯與譯者的小觀察

對於出版外譯線上的人來說,書籍外譯能不能大賣永遠是一道謎。

過去曾有哪些書籍獲得不錯迴響?各國讀者呈現哪些喜好差異?

在販賣版權的路上,遇到什麼有趣的事?

外譯後的書籍封面,呈現出那些特色呢?

就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受訪者:博達著作權代理公司版權經理謝孟穎、光磊版權公司版權經理劉孟穎、

寶瓶文化副總編輯張純玲、日文譯者新井一二三

1.過去在販賣版權時,有哪些書籍獲得不錯迴響?

光磊版權公司版權經理劉孟穎

博達著作權代理公司經理

謝孟穎

:雖然光磊版權公司的強項是偵探、科幻類型小說,但第一個賣最好的小說其實是吳明益的《複眼人》。

 

我自己推測文學作品可以出去,是因為「世界文學」概念。蒐集世界各地的文學作品,讀者也會想讀來自各地的文學。

 

以類型作品來說,目前賣最好的是張國立的《炒飯狙擊手》,在法國、德國賣得不錯。

 

故事一開始地點在義大利,然後來到台灣,劇情刺激又緊湊,我想這是受到讀者喜歡的原因。

:雖然公司也有代理小說、非小說,但目前圖像、繪本作為公司重點推廣的類型,以劉思源和林小杯創作的《騎著恐龍去圖書館》、《騎著恐龍去上學》這兩本書,因為故事內容好、跨域性佳、繪圖也很有特色,在說書時得到很好的反饋,作繪者這兩本書也有授權出許多語言。
 
其他像是林小杯其他的作品,周見信、陳彥伶、張筱琦等繪本創作者的作品也一直是博達重點推廣的內容,在說書會議上的反饋不錯,我們也有幫他們銷售到海外的版權。

 

現在也越來越多出版社,不侷限在兒童繪本,更在意故事有沒有感動到我?比如林小杯《再見的練習》是寫給成人的繪本,傳達出「消失也是一種存在」的概念,在說書會議上推廣時得到的反饋迴響也不錯。

​臺灣暢銷書籍外譯書封比一比!

(點擊右側色票看國家)從歐洲各國的書封色票可以發現,用色與台灣差異較大,如橘、黃、粉色等,較為鮮豔。

2023.06.02

李昀璇、單柏涵、李貽安、陳明瑄

 

​政大新聞與媒體實驗室 NCCU NEWSLAB

bottom of page